风筝简史

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,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。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,但未成功。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。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,取得了成功。这些说明,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。
从唐朝开始,风筝逐渐变成玩具。到了晚唐,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,风吹声鸣,因而有了“风筝”的名字。也有人说“风筝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,从李邺用纸糊风筝,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.
到了宋朝,风筝已有很大发展,品种增加,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。如“武林;日事”中记有/少年郎竞放纸鸯,以相勾引,相牵剪截,以线绝者为负/北宋张择端的“清明上河图”和苏汉臣的“百子图”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。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,如“柳条搓线絮搓棉,搓够千寻放纸鸯。消得春风多少力,带将儿辈上春天。”又如:“我亦曾经放鹞喜,今年不道老如斯,那能更驻游春马,闲看儿童断线时。”到了清朝,玩风筝之风更盛。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“风筝魏”给他扎过一个“寿星老骑仙鹤”风筝玩。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。

从唐宋开始,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,先是朝鲜、日本、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,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。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,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,经过英国的凯利,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,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。

因此,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,在它边上写着:“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。”

北京风筝:

北京风筝有骨架精巧、彩绘严谨、雍容华贵、观赏价值高等艺术特点和风格,在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,均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。北京风筝艺人讲究骨架各部位的尺寸比例适中,基本骨架和装饰部位骨架造型协调美观大方,整个骨架均考虑到力学原理的要求,轻巧而力强,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、软翅、拍子、长串和桶式五种。


曹氏风筝:

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世人皆知,他的另一著作《废艺斋集稿》,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的作品,详细记载了金石、风筝、编织、印染、烹调、园林等八项工艺艺程。其中,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是专讲风筝的扎制、绘画、图式以及风筝放飞的艺术,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风筝资料。可以说,曹雪芹不仅是一代文学巨匠,更是曹氏风筝的创始人.


宫廷风筝:
  
宫廷风筝是以京式风筝为主,专供皇室贵族把玩的一类风筝。除有长年在宫廷内从事风筝制作的工匠外,还把各地著名的风筝艺人召进皇宫专门制作风筝。宫廷风筝的制作、选料考究、扎制精细,配上精美复杂的装饰,以显帝王的高贵和奢侈,每只风筝都是一件十分昂贵而精致的工艺品,其内容和题材多为“天官赐福”、“龙凤呈祥”、“福寿延年”、 “吉祥如意”等。


天津风筝:
  
天津风筝也是很有特色的风筝流派之一,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,工艺精湛。天津风筝造型逼真,色彩典雅,做工精细。风筝蒙面大多用丝绸,轻而结实,骨架选用质地细密、节长、弹性大的毛竹,用料十分考究。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和发展,造型更加美观,彩绘更加精美,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,又可置于室内以供观赏,是民间工艺的珍品。

  
南通风筝:
 
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富特色,最为典型。南通板鹞,以其形状古朴庄重,色彩典雅明快,神韵奇特奥妙,使得众多风筝爱好者为之倾倒。从制作上讲,板鹞集图形设计、扎制结构、丹青泼墨、雕刻、化学焊接、音律调谐、力的平衡和总体创作于一身。整个风筝融灯彩、绘画、雕刻、声音于一体,与北派风筝相比,更显大起壮观。南通风筝的代表人物:石子寿,郭文和父子等.


台湾风筝:

台北市风筝协会的谢金铿先生在1983年所著《中国风筝》一书中,曾介绍台湾风筝代表作有:陀螺、龙八角、中国城、老鹰、蝴蝶、蜻蜓等21种,不过最著名还要数台湾蝴蝶风筝。   随着国际间的风筝交流,台湾也涌现出了一批制作风筝的名家高手,如黄景桢、李上白先生等,他们除制作传统风筝外,还能模拟自然物体的形状,设计制作出创新的风筝作品。


广东阳江风筝:

阳江风筝已有1300余年历史,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。 阳江风筝种类繁多,不但放飞效果良好,而且形神兼备,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、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。 他们扎制的一种“灵芝”风筝,高三米,顶架铜弦巨弓,在高空受风鸣响,声传数里,是名副其实的“风筝”。还有一种名叫“崖鹰”的风筝,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,飞翔时两只在上,一只在下,轮番调换位置,忽上忽下,动作优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