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桥印象


位于浙江南部的泰顺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,但它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: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廊桥最多的地方,自宋代就消失于中原的木质廊桥,在泰顺诸乡镇却保存良好。
廊桥,顾名思义,就是有屋檐的桥。历史上的泰顺,村落分散,交通偏僻。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。按照泰顺先祖们的“交通规划”,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(石砌路)边上,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。而桥上建造屋檐,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,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。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。
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,结构类型多种多样。据《泰顺县交通志》记载,到1987年底,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,总长16829延长米,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,7923延长米(包括木拱廊桥、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),是举世无双的“廊桥之乡”。

三条桥
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现桥清道光二十三年建,为叠梁拱式木廊桥,长26.63米,宽4米,离水面高10米,建桥屋11间。 其称谓据说由最初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来。三条桥是三条古道的会结点,可分别通往罗阳、洲岭和垟溪.




毓文桥
始建于 1839 年,系石拱木廊桥,拱卷青石筑砌,建廊屋七间,三层楼阁式,屋面重檐悬山式,屋脊有葫芦顶,四翼角高翘,造型别致,檐线为白色,气韵雅致生动,与古旧的桥身颜色以及窗格一起,分明是一幅水墨山水.



仙居桥
位于仙稔乡的仙居桥是中国跨径最大的木拱廊桥,始建于明景泰四年( 1453 年),后历经多次重建。现桥2001 年底修复,采用旧桥原件,未加修饰,全长41.83 米,跨径 34.14 米,为平孔木拱廊桥。仙居桥其起伏跃动的檐线十分优美.



北涧桥
北涧桥则更让人留连,是田园风格的代表。北涧桥所处的环境非常好,远处青山黛碧,桥下溪流宽缓、溪线优美,有着大片的碎石滩,桥旁两棵千年古樟绿盖如庭,枝条垂逶,苍翠明丽,树旁有小小的古村落和几级古石阶,正是人们喜爱的乡村图景。因而这里的游客也是一路过来最多的.



仕水碇步
桥梁的雏形有堤梁式桥、独木桥、用船只接接成的浮桥等。《考工典拾遗记》和《竹书纪年》分别记载了:“舜命禹(约BC2100年)疏川奠岳,济巨海,鼋鼍以为梁”和“周穆王三十七年(约BC965年)伐楚,大起九师,东至九江,架鼋鼍以为梁”。鼋鼍是一种特别巨大的乌龟。而在浅滩溪涧中刚露出水面的石磴、大石块,远远望去,就如一个又一个露在水上的乌龟背,古人形象化地称其为鼋鼍。古代人为了步涉溪涧小河,用大小砾石或较整齐的条石在水中筑起一个接一个石磴,形成一座堤梁式的石桥,就是“架鼋鼍以为梁”。如《尔雅释宫》中讲的“石杠谓之徛”,“徛者,步桥也,按即聚石水中,以备步涉者”。现代人称它为“汀步桥”、“过水梁”、“过水明桥”。
泰顺碇步桥数量众多,历史悠久。据现有相关资料来看,最早的碇步为建于唐代的莒江仁石碇步。在古代修建的碇步中,以清代建造的碇步数量最多,构造也比其他年代精致。泰顺碇步最具代表性的是《桥梁史话》中提到的仕水碇步,该碇步始建于明代,位于仕阳夏家港,明中叶被洪水冲毁,移建于上游“济渡处”,清乾隆59年(1794)重建于现址,清嘉庆24年(1819)修葺,1987年再次重修。仕水碇步位于仕阳镇溪东村村南仕阳溪上,系双层结构堤梁桥,碇步上下溪床有大面积的井字形木架框定卵石砌成的滩基,以稳固碇步,碇步共360齿,全长136米。